Blog 69/365:【學新知】學習「口語化」的功夫,將困難的詞彙用生活化的例子說明

🤔為什麼要寫這篇小記?
今天在逛Medium的時候,恰巧看到了 Huli寫的這篇《從傳紙條輕鬆學習基本網路概念》,覺得有趣且非常受用,除了分享這篇文章之外,也想和大家分享Huli在解釋技術名詞的思考方式,我認為對於日常生活中需要「向別人解釋事情」時,特別的有用。
Huli是我在3、4年前就開始追蹤的技術文章部落客,他還有自己創立線上程式學習平台「鋰學院」。他的文章有一個特色,就是用「超級生活化的例子」來解釋一個專業資訊名詞,在看完他的文章之後,很多常聽到但是自己不一定說的明白的文字,都可以用口語化的方式告訴別人。
這門「口語化」的功夫非常值得我們學習,尤其是從事專業性工作的人。
Huli對於一個技術名詞的思考方式是:
  • 為什麼有XXX ?
  • 沒有XXX 跟有 XXX 的區別是甚麼?
  • 所以XXX是甚麼
讓我們用從傳紙條輕鬆學習基本網路概念》這篇文章來理解Huli的思考方式。

圖片來源:《從傳紙條輕鬆學習基本網路概念

🤔這篇文章在說什麼
如果大家有看過「網路理論」相關的書,應該會看到諸如 TCP/IP四層模型、TCP三向交握(3-way handshake)、HTTP、Header/Body、連接埠(Port)...等名詞,在過往的教科書中,往往都是用名詞來解釋名詞,所以我們雖然看得懂課本中的每一個字,卻還是看不懂名詞的意義(或是處於似懂非懂的狀態)。
TCP三向交握(3-way handshake)為例,Wiki上的解釋是:
當用戶端試著與伺服器間建立TCP連線時,正常情況下用戶端與伺服器端交換一系列的資訊如下:
1. 用戶端透過傳送SYN同步(synchronize)資訊到伺服器要求建立連線。
2. 伺服器透過響應用戶端SYN-ACK以抄收(acknowledge)請求。
3. 用戶端答應ACK,連線隨之建立。

雖然不至於到完全看不懂,但如果能用更簡單的說法來理解,生命不是會快樂許多嗎?這篇文章Huli使用生活化的「傳紙條」來解釋以上的這些概念,利用小明與小美互相傳遞紙條的故事(雖然大家都在用Line了),來比喻「紙條成功送達」必須經過三個步驟
1. 小明傳給小美:安安,在嗎?
2. 小美收到後回覆:在呀,你好
3. 小明收到後回覆:收到,太好了


如果這三個步驟都成功了,就代表雙方之間的溝通管道沒有問題。
詳細的內容請參考文章,其實也可以把它當成一篇故事來讀,讀完了也學到了一些知識,非常有意思。
Huli在寫一篇文章的時候,會將上方提過的三個問題用來思考「技術名詞/概念」,以這篇文章為例:
  • 為什麼有「TCP三項交握」 ?
→ 為了確保發話方與接收方的訊息,可以正確地傳達到彼此。假設一旦功能確認正常以後就不會改變,只要透過三個步驟就可以確保雙方的「接收/發送」功能是正常的。
  • 有與沒有「TCP三項交握」的區別是甚麼?
→ 如果沒有TCP三項交握」,訊息有非常大的機率會「落接」,也就是發話方的訊息沒辦法保證傳送到接收方,造成雙方資訊落差。
  • 所以TCP三項交握」是甚麼?
TCP三項交握」就是一種確保訊息能順利傳達的方法,這裡的訊息不限於網路上所提的封包,生活中的信件、紙條也是用這樣的規則(假設一旦功能確認正常以後就不會改變)。

🤔啟示或收穫?
Huli的這套思考方式可以在《零基礎的小明要如何成為前端工程師?》中閱讀到更多細節。
知名物理學家費曼曾經分享他自己的學習方法(詳細請參考文末),依序是:
  • 第一步:把它教給一個小孩子。
  • 第二步:回顧。
  • 第三步:將語言簡化與條理化。
  • 第四步:傳授給別人。

我感覺Huli的這套思考方法可以用在第一步,我們要將其他的人都當成一個小孩,由於小孩的詞彙量有限,因此我們必須用生活化的例子來闡述一個技術名詞,這也逼迫我們多去觀察生活中的各種經驗,讓經驗成為最淺白的教材。





📖參考資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