Blog 63/365:【學新知】107期聲音基礎表達班結業!
🤔為什麼要寫這篇小記?
長達兩個月的【聲音基礎表達班】在今天告一段落,這兩個月對於聲音有了非常多的認識,不敢說自己已經精通「聲音技巧」的表達,但是對於「如何欣賞聲音」、「從聲音背後尋找情緒」這些事情有了更深入的了解。
在這兩個月的上課過程中,有許多人詢問我對於這堂課的心得,是否值得親自到現場來上課...等,在感性上面我會回答「非常值得!」,但在理性上面,我想分享這堂課「你可以學習到什麼」及「不能/很難學習到什麼」。
希望這些資訊,對於這堂課有疑問的人會有幫助。
🤔為什麼要上這堂課?
這是一堂不太尋常的課,不但上課的內容會讓剛看到的人匪夷所思,上課的費用也不便宜,因此我相信每個人都是在遭受些困難、或是在生活中經歷過什麼、想要追尋些什麼,才會間接知道有關於這堂課的資訊。
最初促使我報名這堂課的動機是「表演需求」。我曾在今年6月參加了一場魔術比賽,在比賽過後我曾收到了這樣的回饋:「朱騏,你的聲音太平淡了,沒有高低起伏。」「朱騏,我覺得你的聲音有一種攻擊性,可能是淺意識想要讓自己的聲音傳播出去,但是透過耳Mic說出來會讓人感到不舒服。」
「到底發生了什麼事?」我心中不斷想著,我只是使用平常的聲音在進行表演,難道聲音的表現會受到表演場合的大小影響嗎?什麼叫做聲音起伏,我講話的時候有在用力呀?我腦袋中想著的是平順的說台詞,怎麼變成了帶有攻擊性的聲音呢?
🤔這堂課可以學到什麼/不能學到什麼?
「聲音基礎表達班」共有10堂課,每堂課程的內容幾乎都是獨立的 (觀念是相通的),共有 3 位老師授課*(註),分別是周震宇老師、陳威宇老師、羅鈞鴻老師。
雖然老師在每一堂課都會教授一些「發聲技巧」,但重點更放在「意識、意念、意願」的建立。首先要知道的是,聲音是由「呼吸、共鳴、發聲、咬字」組合而成的感受,因此許多時候我們覺得這個人聲音聽起來讓人生氣、很溫柔、很有渲染力...等,都是這四個元素組合而成,並非單一因素影響。
你可能會有疑問:「聲音如果有這些因素要顧慮,難道要使用非常多的技巧嗎?」這個問題的答案是「對與不對各半」。我們在許多不同的場合(例如演講、跟上司報告、私底下聚會...等)確實需要「有意識地」改變自己的發聲,此時我們確實會使用到一些發生技巧 ; 但有更多時候,決定我們如何發聲的是「意念」,也就是我的「想法/情緒」讓我在此時此刻這樣說話。
想想我們在緊張、憤怒的時候,我們會需要刻意的提高自己的音量、顫抖或是速度嗎?我們是真的覺得「緊張、憤怒」,這份情感促使我們自然的發出最適合當下的聲音 (當然我們若想要讓他人有其他感受,就需要使用到發聲技巧了),這就是所謂的「意念」。
而最後的「意願」,則是自己的內心「接受」了自己的改變。舉個例子來說,在「咬字與發音」課程中,我們會有「正音」的練習,也就是將一個字念好念滿,有點像是中國的普通話那樣字正腔圓。在練習的過程中,我們「有意識地」練習將正音口訣表上的字都唸好,這是在培養我們「細心對待每一句說出口的話」,也就是細心的「意念」,但是念正音其實是一件不方便的事情,在台灣一般人誰會這樣這樣說話呢?因此最後我們必須要「接受」自己做出改變,要有「我願意細心對待講出來的每句話」的意願。
所以,這堂課可以學到一些發聲技巧,但是沒辦法在10堂課之後將你立刻轉變成專業主播。這堂課更多的層面是放在「認識自己的聲音」、「跟自己的聲音玩耍」,想想看我們過去的時間裡,有好好的將自己的聲音錄下來,赤裸地聽見自己的聲音嗎?
這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,而這堂課的每一個練習,會慢慢讓自己擁有這樣的勇氣,上完課甚至會發現,原來自己的聲音彈性這麼大,升一個音調、降一個音調,就會在現場製造完全不一樣的情緒波動。
▶︎ 109期基礎聲音表達班改為「僅有周震宇老師授課」,並且為「線上 + 線下課程」,詳情可見這裡:https://cmcc.com.tw/course-01-109
🤔啟示或收穫?
實體課程有個最棒的地方在於「即時回饋」,這也是人家常講的「刻意練習」中不可或缺的元素。在這堂課中,老師、助教、同學們都是我們的教練,大家會在聽到我們聲音的第一時間給予回饋,而這些回饋往往會讓我們驚訝,因為我們所認知的往往跟其他人接受的有所不同。
我感覺到,10堂課過後才是真正的開始,因為我們必須「有意識」的察覺每一個聲音,保持對周遭生活的覺察,才能讓這堂課的效益發揮到最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