Blog 352/365:【學新知】來自「關係科學(relationship science)」的最新研究,良好的關係是「建構(build)」出來的

🤔為什麼要寫這篇小記?

「關係學」是近幾年新興的一門學問,專門研究人與人之間的關係,大約是心理學的一個分支。研究學者在累積將近20年的研究與知識後,現在終於可以稱呼它為「關係科學(relationship science)」。

今天閱讀萬維鋼解讀來自《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(PNAS)》對於男女關係論文[1]的最新研究,就屬於「關係學」的領域範疇。這項研究跟網路上的兩性文章、PTT男女版上鄉民解讀最大的不同是:這項研究是用科學來研究男女關係。這篇文章可說是「關係科學」的一個里程碑,詳細文章內容可以在參考資料看到[2]。

下方摘要這篇文章的重點,先說結論:

關係成功與否的因素中,對方的因素 < 你自己的因素 < 你們在關係中的行為模式,好關係是「建構(build)」出來的 !


🤔對於挑伴侶的既定印象
想想看我們日常生活中都是如何找伴侶的。列出心中理想的另一半,例如家境、學歷、身高、收入...等硬性指標,接著開始評估對象是否符合標準。但仔細思考這件事情的邏輯,其實我們都是在選「人」而不是在選「關係」。

你可能也發現,在現實生活中的「好人」跟「好關係」並非絕對相關,在朋友圈中的好好先生可能對自己的妻子冷漠、一個條件不怎麼樣的人可能對自己的另一半非常好。這就刺激我們思考一個問題,到底是「人的因素」重要呢,還是「行為模式」重要?

🤔這篇論文在談些甚麼?
研究人員對過去相關的43項研究進行「整合分析(Meta-Analysis)」,總共調查了11,196對情侶與夫婦,這篇論文有將近100位的學者署名,想要共同回答一個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問的問題 - 決定浪漫關係好壞的,到底甚麼因素最重要?

研究者使用問卷調查的方式,統計了大約六十多個因素,包括激情,互相支持,衝突,年齡,收入,受教育程度,權力等等,基本上我們能想到的都統計到了。這些因素被分成兩類:像是家境、學歷、身高、收入...等硬性指標被歸類為自身因素 ; 像是是否支持對方、信任對方、有沒有愛則屬於行為因素,而研究者厲害的地方就是把行為因素給列下來。

在論文中研究者使用的指標稱為「預測強度」,是用來評估各項因素對關係中感受到的幸福程度。例如說,一個高收入者一定讓他的配偶感到幸福,低收入者一定讓配偶不幸福,收入跟幸福度直接關連,我們就可以說"收入"這個因素對關係幸福度的預測強度是100 %。

反過來說如果收入不怎麼影響幸福度,我們就說收入這個因素的預測強度很弱。(可以想成是統計學中說的相關性)

"幸福"其實是個籠統的詞,研究者把對關係的評價分解成兩個維度,一個是"滿意",一個是"忠誠度"。對婚姻很滿意的人不一定忠誠,對婚姻很忠誠的人不一定滿意。如果兩者的程度都高,那我們就可以說幸福感很高。

舉研究結果中的一項來分享。 對滿意度影響最大的因素是配偶的"回應性",意味著你一叫他他就馬上回應,你就會對這個關係很滿意;如果你叫他他總不理你,你就很不滿意。對忠誠度影響最大的因素則是親密感:兩人關係越親密,就越沒必要再去跟別人發展什麼關係。

🤔另一半因素、自身因素、行為因素,影響幸福的程度大不同
在這篇研究中,研究者將影響幸福的因素分為3種,對關係中當事人的幸福感的預測強度依序是:「另一半的個人因素」為5%、「自身的個人因素」為19%、「關係中雙方的行為因素」為45%。

上方數據的意義說明了3件事情:
1. 你看中對方的特質,對交往之後關係的好壞其實不是很重要。當然這個結果可能會有「倖存者偏差」,因為研究調查的對象都是確定了關係的情侶或是夫妻,不是隨即配對,指標太差的沒有被統計進來。

2. 你眼中的關係好不好,更有可能取決於自身的特質,研究中最重要的幾項個人特質如:
- 對生活的滿意
- 抑鬱和無助感
- 造成情緒因素,是否容易發怒,感到痛苦之類
- 是否過分擔心這個關係,某些說總在評估關係好不好
- 是否不願意總跟對方在一起
- 年齡
- 憂感
- 自尊心
- 為人是否隨和
- 有沒有正能量
-...

3. 個人特質遠不如兩人在關係中的行為重要,最重要的幾項特質包含:
- 感受到的,對方的忠誠度
- 親密
- 感激,也就是能跟對方在一起感覺很幸運
- 愛
- 性的滿意
- 感受到的,對方的滿意
- 衝突
- 感受到的,對方的響應度
- 信任
- 投資
- ...

所以我們可以知道:好關係是「建構(build)」出來的。從這個結論我們還可以延伸出來兩件事情:
  • 一件事的好壞絕不是由一開始的設定決定的,而更多地是由我們每一天的努力決定的(行為),是我們把自身因素和其他人的因素結合起來,一起建造出來的。
  • 我們以為「選擇」最重要,實際上「建構(build)」更重要。這並非說選擇不重要,而是在回顧選擇之前,應該先問問自己,是不是已經為關係的重建做出了充分的努力。


參考資料
[1] Samantha Joel et al. Machine learning uncovers the most robust self-report predictors of relationship quality across 43 longitudinal couples studies, PNAS first published July 27, 2020 https://doi.org/10.1073/pnas.1917036117
[2] Emma Betuel, LANDMARK STUDY ON 11,196 COUPLES PINPOINTS WHAT DATING APPS GET SO WRONG, inverse.com 7.27.2020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