Blog 296/365:【內自省】避免分心與找到工作踏實感的方法,先Booking自己的行程時間

🤔為什麼要寫這篇小記?

由於目前工作性質的關係,我在工作中非常容易被打斷,這樣的結果造成我 "感覺" 自己做了非常多事情,但事後卻想不起來做了哪些事情。

舉個例子,前天下午我正準備開始Google Doc寫文件時,連續發生以下事情:
1.A工程師跑過來和我討論專案規格,花了10分鐘結束討論。
2.此時設計師透過Slack要和確認UI設計,於是我又花了10分鐘和設計師討論。
3.正當我以為要結束時,換B工程師說手上的功能需要討論邏輯...

30分鐘就這樣過去了,當我結束以上工作準備坐下開始工作時,我還花了3分鐘想了一下我到底剛才要幹嘛。

這樣的狀況每天都在上演,這會造成如前述所說的困擾,同時心中也會產生一種空虛感:「我明明很努力,但卻沒有踏實的感覺。」於是這禮拜我都在思考,如果我暫時沒有辦法改變忙碌的狀態,那有沒有一個辦法可以解決這樣的問題呢?

最後我嘗試這篇電腦玩物文章的方法 - 用「單純紀錄」來進行時間管理 (https://reurl.cc/j7oX9n)。在實驗一個禮拜之後我發現確實有效,下面就來分享我的感想。

🤔一個壞消息與一個好消息

對於極度繁忙所造成的時間稀缺,我有一個壞消息與一個好消息。

先講講壞消息...

人似乎有一種"球來就打"慣性,也就是當任務一個接著一個來時,我們習慣一個接著一個做,但這樣的做法存在盲點。任務有輕重緩急、難易度也各不相同,有些任務需要處理很久,但事實上根本不重要 ; 有些任務需要快速應對,而且真的很重要。

我在如何應對「緊急但不重要」的事情》(http://bit.ly/PMTool_PM_Eisenhower_Matrix)中提到了「四象限法則」,這應該是最常被大家提及的時間管理工具,每本時間管理的書也都會教我們做事情前應該先排優先順序,而不是埋頭苦幹。

但這僅適用在我們的注意力留有餘裕的時候。

當工作中充滿了非常多的任務的時候,這個簡單的工具似乎也沒有辦法完全解決問題...試想在你處於極度忙碌的狀態時,連思考手頭上工作的時間都沒有,又怎能靜下心來花時間排工作的優先順序呢。此時我們就像拿著一根管子在檢視迎面而來的任務,這根管子的畫面被單個任務給佔滿,我們只能見樹不見林。(又被稱為「管窺效應」)

這樣的狀況不是我們所樂見的,甚至不是我們的意志力可以控制的。在「《稀缺》:我們是如何陷入貧窮與忙碌」這本書中,作者揭露一個重要的事實:時間稀缺對一個人的影響是潛意識的,不論你的大腦是否接受,稀缺都會大大的影響你的注意力。

難道我們只能坐以待斃嗎?好消息是,我們確實有策略可以改善這樣的狀況,那就是「先Booking好自己的時間。」

🤔先Booking好自己的時間,將重要的事情放到眼前

時間稀缺造成最大的問題是「管窺效應」,也就是人的視野變得只看得到眼前接踵而來的任務內容,而不會管所有任務的重要性。要解決這個問題就必須從根本出發,透過自己的「刻意安排」將重要任務放到眼前。

有些人會問:但我已經處於管窺效應之中,又怎麼知道哪些任務是重要的呢?

我們不妨這樣假設:在經過快速衡量,除非新任務重要到不處理公司會出大事、同事的工作會完全無法做下去,否則現在手頭上正要開始進行的工作就是最重要的。


我們可以換個思維來想這件事情,如果我們跟其他同事、主管已經敲定好要準備開會,此時另外一個同事有過來說:「我這邊有一項新任務需要處理。」此時我們正常的回應應該都是:「好的,那等我把會開完後再處理。」因為我們知道跟其他人開會是事先敲定,突然改變行程不但是對別人的不尊重,同時也是拖延會議中需要處理的任務進度。


那為什麼我們就不能和自己敲個會議時間呢?


一個有效的實作方式是:假設接下來我預計花30分鐘製作報告,我就在Google Calendar (任何行事曆軟體都可以) 訂會議,title寫上「寫報告 15:00 - 15:30」,接著就開始專心的寫報告。

這個方法有效的地方在於「和自己建立了一項心理契約」,善用人通常都是遵守規定的心態,如果不達成就會違約,此時心裡自然就會提升手頭正在執行任務的重要性 。這個方法還有另外一個好處,同時紀錄這段時間我們正在做些什麼事情,方便我們事後查找回憶。

如果現實中還是會碰到工作到一半被打斷的狀況時,打斷一下子 (例如3 - 5分鐘)是可以被允許的,此時不用刻意修改行事曆上的時間長度 ; 如果花費的時間比想像的更長,則事後修改行事曆的結束時間即可。

這個方法可同時用在工作與生活中,雖然剛開始難免會忘記在行事曆上增加行程,但慢慢嘗試的結果非常有效,可以大幅降低自己分心的程度,並透過檢視自己曾經做過的行程時間區塊,找到工作上的踏實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