Blog 287/365:【學新知】如何兼顧閱讀的廣度與深度?

🤔為什麼要寫這篇小記?

昨天的《如何加快自己的閱讀速度?》引起大家的討論,有「只看書籍單邊」的神奇讀書法、也有「只看第一句與最後一句」Google的讀書法。不論如何,這些都只是針對一本書的閱讀速度來做討論,但如果將視角拉遠到在許多書之間做出取捨,我們要問:該如何顧及閱讀的廣度與深度呢?

吳軍認為閱讀書籍應該分為三類:瀏覽的書、細讀的書、典藏的書,這三種書有不同的閱讀策略。

🤔不同書籍的閱讀策略

► 瀏覽的書,快速翻翻

這種種類的書主要是用來刷認知,策略是「翻書」,目的是拼數量。

翻書是有方法的,我們可以:

  • 讀頭尾,中間內容可以看很快或跳過去
  • 覺得重要的章節可以做記號,可以貼標籤、拍照、甚至剪下重要的內容
  • 目標以一個單位時間(一個上午或下午)讀完

其實市面上的暢銷書籍幾乎都可以使用這個方法,我問過周遭朋友後發現我們都有個壞習慣 (包括我自己) - 喜歡細讀刷認知的書,導致想看的書太多,但是發現時間永遠不夠用。

這些書通常重要的知識點不會太多,且重要的知識點在同性質的書籍中會不斷出現,我們可以使用如《雪球速讀法》中提到的策略,加快第一次閱讀的時間,並且透過「行動」來驗證知識點的有效性。

► 細讀的書,逐句讀完

在上方所說的書籍中,有些書我們閱讀完畢後可能會想再讀一次,這種書肯定是有某些知識點寫得特別精彩,吸引我們想多花些時間學習。像這樣的書我們可以在第二遍細讀,甚至畫重點、建索引,幫助自己想的更深。

► 典藏的書,深讀學習並長期放在書架上

最後是典藏類型的書籍,又可以分為兩種:參考書(教科書) 與 經典讀物。這種書籍就需要精讀,目的是為了要建立一套完整的知識體系。

先說說教科書,要建立一個領域中相對完整的知識體系,讀教科書其實是最快的方法。由於線上課程的發達,我認為讀教科書可以搭配線上課程一起學習,很多課程幾乎都能夠在知名線上課程平台找到一個老師來講解,透過網友的評論來判斷老師教學的質量。

我們需要一個快速讓我們入門的人,接著透過自己閱讀系統性的書籍來建構穩健的知識體系。

再看經典讀物,這些書通常是經典文學著作,閱讀這些書可以加強我們對文字的敏感度,看看這些作家是如何使用簡單的文字來表達語言的美感。例如狄更斯在《雙城記》的開頭就是一個好例子 (譯林出版社 - 孫法理先生的版本):

那是最美好的年代,那是最糟糕的年代;那是智慧的年頭,那是愚昧的年頭;那是信仰的時期,那是懷疑的時期;那是光明的季節,那是黑暗的季節;那是希望的冬天那是失望的春天;我們全都直奔天堂,我們全都在直奔相反的方向--簡而言之,那時跟現在非常相像,某些最喧囂的權威堅持要用形容詞的最高級形容它。說它好,是最高級的;說它不好,也是最高級的。」

🤔結論

吳軍用一段話描述上方的三種狀況:

最深層的閱讀是樹根,根不僅要紮得深,而且根係要發達才能吸收養分長出大樹。比深層次閱讀稍微淺一點的細讀,是樹的枝幹。大量的瀏覽是樹葉樹冠。

一棵漂亮的樹要枝葉茂盛,光禿禿的沒人喜歡。樹葉回落了再長,大量瀏覽的書籍文章可能很快就忘了,但是只要有好的閱讀習慣,很快又枝葉茂盛了。

一個人就算整天不上班,要能夠精讀所有的書籍想必也是一件困難的事情。因此讀書要分層,才能夠同時兼顧到深度與廣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