Blog 124/365:【過生活】讀《台灣軟體業業界現況詳解、軟體工程師指南》心得
🤔為什麼要寫這篇小記?
這篇文章的作者分享了以下重點:
- 軟體產業的「職務」分別在幹嘛
- 各個平台常見的開發軟體語言
- 台灣軟體產業的薪資概況 (請參考就好)
- 台灣軟體產業常見的公司
- 針對想往軟體產業發展的學生,在學校時可以先做些什麼
- 常見職場問題:例如要不要出國工作、大公司還小公司好、一定要轉管理職嗎
🤔啟示或收穫
我在看這篇文章的時候感觸很深,雖然我大學唸資管系,甚至念到一半時也開始逃離Coding(寫程式),盡量都選一些不需要特別Coding的課,心裡想著:「反正我出社會後就做商管相關的工作,應該也碰不太到程式了吧!」
墨菲定律使然,雖然我現在不用Coding,但還是靠大學的程式老本在吃飯。進入社會開始工作後發現,這些以前在學校不想碰的東西,反而是我在職場上非常需要的知識!因此,雖然工作職務是「產品經理」,但我還是花了許多閒暇時間學習程式,因為有一項 "硬技能"還是比較心安靠譜呀!
這篇文章寫的相當白話,有五個點我覺得講得直白且中懇:
- 以軟體工程師的世界裡,基本上誰強誰屌就大,實力至上,沒在跟你看年資、年齡、學歷、輩份的,年紀小的帶年紀大的比比皆是。
- 「要怎麼確認自己的價碼是多少?」 答案就是去面試,面試不一定是要找工作,你完全可以單純為了確認自己實力去面試。
- 不要指望你在學校上課學的東西就夠了,很多人很愛戰科系,比如資工寫程式一定最強、什麼系就是爛之類的,其實科系的影響沒有你想像的那麼大,最重要的是在個人。
- 自學能力很重要,不要整天想要依賴著有人來帶、想要去這裡上課那裡上課。
- 就是關於學生時期怎麼多做專案,基本上就是你想到什麼就做什麼,腦中出現什麼界想天開的點子就動手寫,手機裡哪個app你覺得難用、哪個網站你覺得爛,那你就寫一個,通常你寫出來的東西只會更爛,但是沒差,你就寫就對了,不斷從生活中找可以寫成程式的東西。
雖然我最後的職場技能樹不是點在「Coding」,但我每次都在工程師分享的文章中學習很多,尤其最近的面試過程中,讓我對上方提到的五點體會很深。
有許多的職位是無法用 "硬技能" 當作指標衡量的。以產品經理來說,我無法用「Hey你看,我之前做過一個合作Partner超大的專案,我的技能完全符合貴司的要求呢!」在面試的過程中,我必須使用非常多的 "專案經驗、產品開發經驗"當作佐證,在敘述經驗的過程中,順勢傳遞我有相關技能的Sense。
但這些無法"具體衡量"的指標並非是不用學習的,有許多的知識也是透過從做中學、或是自己嘗試做一個小Side Project來驗證自己的想法,當驗證過程中發現自己很廢、根本沒有相關的知識的時候,就要趕快去找相關的書籍或資料來讀,接著再繼續做驗證。
這個概念跟在學習程式時,最有效的學習方式就是「找一個Side Project做」是一樣的!透過實作Side Project的過程,去發現自己哪裡很廢、哪裏還需要加強,同時累積自己的作品集或是經驗,這樣後續在實力見真章的時候,也才有足夠的東西可以拿來嘴。
以下的問題時常出現在工程師職務相關的面試,但在產品經理(或其他商管職位)的面試中,我比較少聽到:
- 你最近學了什麼?為什麼學這個?
- 你都是從什麼管道接收新資訊的?
- 你都是怎麼學習新技術的?
- 你研究過xxx怎麼運作的嗎?
但我認為這些問題極其重要,因為慣性的使用一個工具或思維方式,很容易犯下一些愚蠢的錯誤。例如我非常喜歡使用 Trello這個專案管理工具來規劃,最早是在公司內部使用,但後來我的每月活動、出國旅行的行程、魔術練習課表也全部都使用Trello來規劃。
但我過去完全沒意識到,如果要使用專案管理工具,那本身專案成員也必須有一定的專案思維,否則還不如使用成員熟悉的工具來溝通比較好。因此我最近一次和爸媽出去的日本行程,用Trello規劃簡直是一個大悲劇,完全沒有發揮這個工具該有的價值,最後用Excel來規劃還有效率的多。
小結論:從其他領域學習其思考模式,在認知的提升上是非常有幫助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