Blog 102/365:【學新知】使用OKR進行2020個人目標規劃
🤔為什麼要寫這篇小記?
在今年8月份左右,前公司老闆突然在每個Team leader上丟了一本書,書名上都有三個大大的紅色字體 - OKR,上網Google 了一下才發現,這是最近開始流行起來的「目標規劃」方法。
OKR實際上在1999年就已經被Intel的前執行長 - Andy Grove提出,直到近期因為許多國際知名企業 (例如Google, Intel, Adobe, Linkedin, Twitter...等)都大力推行此方法,讓許多企業也開始這種目標規劃方式。
OKR的核心觀念很簡單,就是Objective(目標) + Key Results(KR, 關鍵結果)。其中:
- Objective = 替組織、企業設定「高價值目標」
- Key Results = 設定「可測量」的關鍵結果
雖然許多市面上的書籍,都是在說明如何將OKR導入到企業內部,但我在一些書籍及網路文章也看到,OKR同時也適用在「個人目標」的設定,也許也是因為理解起來不困難,我認為比傳統的「個人隨意設定目標」來得更有架構。
🤔 OKR如何應用在「個人目標」上
在過去我們如果要替新年度設定目標,可能會設定成:
- 我想要每週閱讀一本書
- 我想要每天早起運動
- 我想要在工作上更進步
- ...
"所謂的高價值,不是說要把目標設定得多遠大,而是要去設定目標背後能夠為我帶來有挑戰、有價值的結果。 - 電腦玩物 Esor "
此外,「目標」應該也要搭配「具體、可衡量」的項目來說明,否則我們怎麼能知道「目標」到底達成了沒有。
回頭重新檢視上方的三個目標,嚴格分析起來如下:
- 我想要每週閱讀一本書 -> 只能算「關鍵結果」之一,缺少「目標」
- 我想要每天早起運動 -> 缺少「目標」,缺少「關鍵結果」
- 我想要在工作上更進步 -> 缺少「目標」,缺少「關鍵結果」
下方是我在2018年訂定的2019個人目標,很明顯的可以看出「Objective(目標)」性非常薄弱,也缺乏明確的「Key results(關鍵結果)」。我雖然設定了想要完成的事項,但在後續很難評斷這項目標到底有無達成,最明顯的問題就是:目標完成與否會變成「只有是或否」,而沒有「程度」上的量測標準。
🤔啟示或收穫
OKR給我的最大啟示就是,在設定一項目標的時候,就要先想清楚自己做這件事情到底能產生什麼結果,同樣以上方的例子:
- 我想要保持持續吸收新知的習慣 -> 我想要每週閱讀一本書
- 我想要維持良好的體態以及健康,同時兼顧下班後的生活 -> 每天早起運動
- 我想要在工作上獲得升遷,接受更具有挑戰性的工作 -> 在工作上的技能更進步
想好最後的想要獲得什麼結果,最後在目標設定上也可以明確許多,也更清楚自己做這件事情的目的為何。